據最近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發現,控制基因表達的兩種調節機制,即晝夜節律和多能網絡,對長壽至關重要。這些發現對于了解長壽是如何產生以及對抗衰老和與年齡相關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長壽生物通常表現出高表達參與DNA修復、RNA轉運和細胞骨架組織的基因,而低表達參與炎癥和能量消耗的基因。
自然選擇創造了年齡差異很大的哺乳動物。例如,裸鼴鼠可以活到41歲,比老鼠和其他同等大小的嚙齒動物壽命長10倍以上。是什么導致更長的壽命?羅切斯特大學生物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其關鍵組成部分是在控制基因表達的機制中發現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26種哺乳動物的基因表達模式,最大壽命從兩歲(鼩鼱)到41歲(裸鼴鼠)不等。他們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基因,這些基因與壽命正相關或負相關,且與物種的最長壽命有關。
他們發現,長壽物種的能量代謝和炎癥相關基因的表達往往較低,參與DNA修復、RNA轉運和細胞骨架(或微管)組織的基因的表達往往較高,壽命短的物種則相反。之前的研究表明,更有效的DNA修復和較弱的炎癥反應等特征是長壽哺乳動物的特征。
當研究人員分析調節這些基因表達的機制時,他們發現了兩個主要系統在起作用。與能量代謝和炎癥有關的負壽命基因,由晝夜節律網絡控制。這意味著至少可對負面壽命基因進行一些控制。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活得更久,人們必須保持健康的睡眠時間表,避免晚上暴露在光線下,因為它可能會增加負面壽命基因的表達。
另一方面,積極的壽命基因,也就是那些參與DNA修復、RNA轉運和微管的基因,受所謂的多能網絡控制。正是進化激活了多能網絡以實現更長的壽命。因此,多能網絡及其與積極壽命基因的關系,是了解長壽如何演變的重要發現,它可為人類采取抗衰老干預措施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