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是第27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生命至上,全民行動,共享健康,終結結核”。結核病成為僅次于COVID-19的第二大單一感染源致死原因,結核病治療防控工作不僅是公共衛生問題,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結核病仍對公共衛生造成威脅 中國需要成為結核防控成功實踐者
3月23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辦了“結核感染與免疫調控——第一屆‘卓越論壇’”,邀請專家就相關主題展開主題報道及學術研討,共同推進結核病防治科學發展。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全人群易感。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結核病患者約987萬,死于結核病的患者約150萬(包括21.4萬TB/HIV雙重感染患者)。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三院黨委書記劉磊介紹,自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以來,結核病成為僅次于COVID-19的第二大單一感染源致死原因。在這種情況下,結核病治療防控工作不僅是公共衛生問題,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大國,是全球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中唯一有能力和有需求為結核病控制提供新的藥物、疫苗、診斷技術等有效技術產品的國家。伴隨‘一帶一路’經濟技術政策的落實和發展,沿途國家嚴重的結核病負擔不僅會進一步加重我國結核病防控的難度,同時也迫切要求中國能夠成為全球結核病防控問題的成功實踐者,以及先進技術產品的提供者。”劉磊表示。
搭建協同網絡推進結核病防治工作 終結結核病流行需多方努力
深圳市三院院長盧洪洲介紹,我國2020年估算結核病新發患者數為84.2萬,較2019年增加0.9萬,在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中排第二位,結核病防治工作面臨嚴峻挑戰。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肺結核防治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隨著社會和醫療水平的發展,肺結核病仍然面臨諸如結核病菌耐藥性變強、流動人口增多、患者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
為了應對結核病對公共衛生、社會經濟造成的威脅,提升我國結核病防治水平,國家感染病臨床研究中心整合技術資源與研究團隊,牽頭搭建了覆蓋全國的結核病臨床研究協同網絡,目前中心已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家醫療機構簽訂分中心合作協議,加強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力量的整合協作與研究資源的大數據共享,共同推進我國結核病防治科學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臨床轉化和普及推廣。
要終結結核,不光需要醫療工作者的努力。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三院肺病醫學部主任盧水華提醒市民,肺結核通過呼吸道傳播,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如果咳嗽、咳痰2周以上要盡早到醫院診斷是否是患了肺結核。肺結核首次發現就是最佳的治療時機,一定要嚴格按醫囑治療,規范全程治療才有可能治愈。他同時強調,終結結核病必須控制結核潛伏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是肺結核高發人群,要主動檢查,新生入學、新員工入職前要進行結核檢查。市民平時應勤洗手、多通風、不扎堆、戴口罩,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